投資者關系

Investor relations

首頁投資者關系投資者保護

防范非法期貨宣傳活動

中紅醫(yī)療 2022-12-09

投資者是資本市場發(fā)展之本,尊重投資者、敬畏投資者、保護投資者,是資本市場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本著保護和尊重投資者的目的,中紅醫(yī)療啟動了防范非法期貨宣傳活動,開展投資者保護和教育,不斷增強投資者對于非法期貨活動的認識與警惕心?;顒又黝}為“選擇合法機構,遠離非法主體,堅持理性投資,謹防上當受騙”,旨在警示非法證券期貨活動風險,不斷增強投資者素養(yǎng)和風險防范意識,提升投資者保護工作的深度與廣度,更好地服務資本市場高質量發(fā)展。

 近年來,非法證券期貨活動有所抬頭,不斷有投資者因為參與非法證券活動遭受經濟損失,投資者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有效防范非法證券期貨活動。非法證券期貨活動是指未經批準從事依法應由證券監(jiān)管部門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準或批準,應受法定監(jiān)督的證券發(fā)行和經營證券期貨業(yè)務的活動。投資者應到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進行證券或期貨投資?,F階段,我國合法的證券交易場所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yè)股份轉讓系統(tǒng)、北京證券交易所,合法的期貨交易場所是大連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投資者應在上述場所進行證券或期貨投資。

投資者買賣證券應委托經中國證監(jiān)會批準的具有證券經紀業(yè)務資格的證券公司進行;投資者進行期貨交易應委托經中國證監(jiān)會批準的具有期貨經紀業(yè)務資格的期貨公司進行。根據《證券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guī)定,“未經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證券業(yè)務”;根據《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第十五條規(guī)定,“未經國務院期貨監(jiān)督管理機構批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設立或者變相設立期貨公司,經營期貨業(yè)務”。違反上述規(guī)定,如情節(jié)嚴重,將構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guī)定的非法經營罪。

投資者應提高對非法證券期貨活動的識別判斷能力。首先,投資者在進行期貨活動的時候需注意那些披著“糖衣炮彈”的非法集資活動。許多從事非法集資犯罪的不法分子,往往證件俱全、手續(xù)完備,具有一定的蒙蔽性。因此,投資者遇到那些看似“正規(guī)”機構、“合法”業(yè)務,也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此外,不要盲目崇拜老板名流、聽信輿論,而要當心虛假廣告。

如遇相關機構通過下列情形向公眾進行集資的,投資者務必提高警惕:

1、以“看廣告、賺外快”“消費返利”為幌子的;

2、以境外投資股權、期權、外匯、貴金屬等為幌子的;

3、以投資養(yǎng)老產業(yè)可獲高額回報或“免費”養(yǎng)老、“以房”養(yǎng)老等為幌子的;

4、以私募入股、合伙辦企業(yè)為幌子,但不辦理企業(yè)工商注冊登記的;

5、以投資虛擬貨幣、區(qū)塊鏈等為幌子的;

6、以“扶貧”“互助”“慈善”“影視文化”等為幌子的;

7、在街頭、商場、超市等發(fā)放投資理財等內容廣告?zhèn)鲉蔚模?/p>

8、以組織考察、旅游、講座等方式招攬老年群眾的;

9、“投資、理財”公司、網站及服務器在境外的;

10、要求以現金方式或向個人賬戶、境外賬戶繳納投資款的。

其次,投資者在進行期貨活動的時候需牢記“四個不要”謹防上當受騙。第一,不要被暫時的高利率迷惑雙眼,切勿相信只掙不賠的“買賣”,避免落入網絡投資理財詐騙陷阱。第二,不要輕信陌生人發(fā)來的“盈利圖”,不加入全是陌生人的“投資群”,不輕信“營業(yè)執(zhí)照”,不做“國際盤”。第三,不要向陌生個人賬號匯款轉賬,向平臺注資時要多方驗證是否合法正規(guī)。一旦遭遇詐騙,保存好匯款或轉賬時的憑證并立即報警。第四,不要輕信微信、抖音等平臺上陌生人發(fā)布的薦股、釋放內幕消息之類的信息,這些都是騙子的慣用伎倆,其最終目的是通過他們搭建的非法理財平臺、釣魚網站,誘騙受害者在上面投資。個別受害人會在前期獲得短暫小額收益,一旦投資數額巨大,網站就會出現打不開的狀況,甚至于網站背后的騙子卷款潛逃。

隨著非法證券期貨活動的套路愈發(fā)多樣化,投資者必須提高警惕,在開展相關活動時始終繃緊一根弦,不輕信、不參與,從根本上禁絕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如遇非法證券期貨活動,投資者可通過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站”(www.cyberpolice.cn)、國家網信(www.12377.cn)、工信部“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www.12321.cn)等平臺舉報互聯(lián)網不良信息及相關違法犯罪活動。若投資者已遭受損失,應在收集有關證據材料后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依法追究相關單位或個人刑事責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